加强产业功能区党建的对策建议信息来源:市发展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23-02-02 14:16

【字体: 保护视力色: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E E9EBFE EAEAEF FFFFFF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产业功能园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目前,宁波国家级产业功能区9个,省级产业功能区14个,产业功能区已成为宁波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筑强城市功能支撑、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响亮名片。产业功能区党建在不断探索中加强,目前在组织建设、服务体系建立、影响力加强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如何加强创新和完善产业功能区党建工作模式,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是当前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一、产业功能区党建工作的发展趋势

  产业功能区作为非公企业和“两新”组织的主要载体,集聚各类各式企业、集聚广泛就业人群、集聚各种资源要素,是党的建设的重要阵地;宁波各类产业功能区规上企业有3000家左右,全部工业企业2.5万家左右,与行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基层党建相比,产业功能区党建工作难度更大。一是从分布特点看,产业功能区企业高度集中、空间聚合度高、人员较为密集,这就要求产业功能区党建工作必须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充分重视抓好区域性党建工作平台建设。二是从人员结构看,产业功能区集聚了大量的新兴产业工人,新兴产业工人更加注重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这就要求产业功能区党建工作必须突出人本导向,切实将党建工作与员工职业发展有机结合。三是从思想状况看,产业功能区是青年人汇聚的地方,也是不同文化交汇、各种思想碰撞的区域,这就要求产业功能区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

  党建工作在助推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中亟待破解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党建工作统筹度不高。部分企业有误解,认为开展党建工作会占用企业人员精力、占用生产经营时间,还有部分外资企业对党建工作存在畏惧、防备心理,但又碍于国内形势,对党建工作采取既不反对,又不支持的漠然态度,使党组织开展工作举步维艰。而企业在推行党群工作中,仍有部分企业的党群组织互不统属,尤其工会组织,大多数工会负责人的行政职务高于党组织负责人,造成党组织负责人开展统筹工作较难。

  二是党建工作影响力不大。党建工作带有一定的严肃性,加之党纪规定和经费不足,普通员工对党建工作和党建活动的关注度、响应度不高,有个别企业党组织甚至没有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企业党建工作,主要靠沟通协调,即便部分企业党组织工作开展不好,也无法惩戒;部分基层党员,参加党建活动不积极、不主动,但因企业认为只要完成好工作,就是合格员工,党组织不好处理。同时,人员存在不稳定性。从每年统计数据来看,党务干部、党员的流动比例分别为10%和20%,部分党务干部刚培养成熟就会被提拔,部分积极分子培养一半就离职转岗,不稳定性造成党员员工归属感不强。

  三是抓党建工作精力不够。企业的党务干部一般为兼职,在党建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同时,受企业生产的影响,长时间集中培训较为困难,能力素质和工作规范化程度很难快速提高。又缺少工作激励措施,企业党务干部均为兼职,开展党建工作需要额外投入时间和精力,且没有任何资金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务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大榭开发区实证案例分析

  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大榭开发区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大榭开发区以党建引领,夯实党建基础,打造特色品牌,做实做优服务,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大榭党工委积极探索以项目为中心的党建推进机制,创新落实支部工作条例,把支部建在项目上,通过深入开展“三服务”等活动,先后建立360余支行动党小组,对制约重大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的瓶颈性问题进行集中攻坚、一线破难,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点对点”覆盖在一线

  大榭开发区坚持“党建引领项目跑”,推动红色工地应建尽建,实现“一工程一支部”“一项目一支部”。同时,按照“虚拟组织、实体运作”的方法,开发区党工委注重扩大临时党支部覆盖面,将牵头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选派干部等纳入临时党支部,通过发挥党的政治领导力,将来自不同单位的不同利益群体“拧成一股绳”,把临时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2020年以来,依托华泰盛富70万吨/年轻烃利用项目等11个宁波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开发区党工委建立了11个临时党组织,将勘察、施工等不同参建方的130余名党员纳入组织管理,形成指挥部、项目部、党支部“三位一体”的融合机制,使工程现场在党建和管理的投入上实现“1+1<2”,在党建作用的发挥上实现“1+1>2”。

  通过成立临时党支部,不断建立健全机制、明确职责任务、落实奖惩办法,并通过召开党员大会、重温入党誓词、设置党员先锋岗等多种形式,激发项目建设人员斗志,提升工作效率,形成“难题共解、经验互推”的良好氛围。

  (二)“面对面”教育在一线

  开发区党工委始终坚持固本培元,打造了开发区党校、工地支部活动室、结对单位活动阵地、革命教育基地以及学习强国App和大榭“党员e家”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线下多元化的学习阵地。比如针对流动党员“社交空巢、工作三班倒”等特点,开设“小微套餐”,利用线上平台推出“耳畔聆听”音频,推送《不忘初心学党章》《渡海第一仗》等主题教育片视频,通过错时组织生活、10分钟党课等创新开展“三会一课”,确保党员学习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大榭还推出“培训套餐”定制功能,为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有限公司第二工程分公司等精心设计集政治理论、党史国史、现场教学等于一体的全员轮训。“工地学堂”开展以来,实现工地党员教育管理全覆盖,累计培训党员、党务工作者1500余人次,有效推动项目党建资源利用最大化、党务工作规范化、主题教育见实效,为重大项目建设增添引擎和动力。

  依托“党建联盟”,该区积极搭桥工地与机关、社区党组织共联共建,探索建立“初心学伴”结对共学长效机制,实现知识共学、资源共享,把主题教育贯穿项目工作全过程,把工地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的重要窗口。

  (三)“一对一”帮扶在一线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榭开发区迅速行动,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委“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的重大决策部署,由机关党员干部带领3~5名相关部门党员骨干,在重大项目一线成立行动党小组,采取“四色管控N级推进”工作法精准帮扶工地复工提能。

  行动党小组采取组团式服务的方式深入一线,排摸每个项目的实际产能比,并根据每个项目实际产能比实行四色管控,即将产能比达80%以上的列为绿色区块,60%至80%的列为蓝色区块,40%至60%的列为黄色区块,40%以下的列为红色区块。根据项目特点、业务特长,采用“1+N”推进机制,即“1名党建指导员+1名政策宣讲员+1名帮扶联系员”,提供分层分级指导服务。“绿色区块”项目采取常态联系,“蓝色区块”项目采取促进指导,“黄色区块”项目采取侧重帮扶,“红色区块”项目则采取重点督导。

  同时,大榭开发区还建立了“日报告”“日会商”制度,对项目复工复产情况、存在问题等汇总后进行专题会商、靶向施策。目前,总投资50多亿元的东华能源丙烷资源综合利用二期、烷烃资源综合利用三期(I)、二期配套库区3个重大化工项目产能比均达100%。

  (四)“手拉手”温暖在一线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把重大项目工地建设成为功能完善、机制健全、温馨和谐、充满活力的工友之家,提升工友‘幸福感’。”宁波大榭开发区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依托党建联盟,宁波大榭开发区社发局党委等党组织定期开展法律援助等专项活动,将关心关爱落到实处。省级重点项目华泰盛富承建方中油一建的40多位工友从河南洛阳返回大榭开发区时,遇到返工难题。宁波大榭开发区城市建设管理局党组在得知情况后,通过和河南洛阳运政部门对接协调,出具接受务工人员证明,最终河南洛阳运政部门快速放行。不仅如此,该局还通过“包车直通”方式协助东华能源等企业,包车接回100余名务工人员。

  据宁波大榭开发区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榭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重大项目建设,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工业投资增长18%、18个重大项目全面深化推进、18个月完成穿鼻岛项目前期配套”的四个“18”工作目标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努力把大榭建设成大项目好项目的投资避风港。

  三、加强产业功能区党建的对策建议

  (一)建强组织体系,增强基层组织力

  坚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聚焦“产城”,探索建立项目党组织;聚焦“人才”,加强新型社区等党组织建设,探索建立青年人才党组织;聚焦“产业”,探索建立以上下游产业链为主体的主导产业综合党委。顺应产业功能区发展规律和产业升级趋势,着眼破解组织关系复杂、党员分布散乱等难题,依托产业功能区领导机构设立综合党委,具体负责区域基层党建工作,根据产业特点、集聚程度合理设置二级综合党委,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由分散走向集约。及时指导产业功能区内具备条件的企业单独组建党组织,对不具备单独组建条件的企业,按照地域分布、行业关联组建联合党支部,不断提升“两个覆盖”质量。

  (二)健全运行体系,提高资源聚合力

  综合党委牵头组建党建联席会议,吸收相关部门、属地乡镇(街道)、龙头企业为成员单位,把彼此联系松散的党组织联结为紧密的党建共同体。建立“三张清单”闭环服务机制,汇集政府、企业、社区信息,形成需求、资源、项目清单,提高资源整合的针对性、有效性。按照产业关联和合作渊源分类组建党建联盟,定期组织开展共建活动,提高产业黏合力、凝聚力。聚焦产业功能区企业、项目建设方和社区居民的多元服务需求,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龙头企业及建筑工地升级改造党群服务阵地。

  (三)优化服务体系,凝聚发展向心力

  围绕市民多元需求,聚焦生产生活生态服务,大力培育以社区和企业自组织为主的社会示范团队、培育本土社会组织,成立了由机关单位、企业、居民等参与的志愿者服务联盟,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建立“青年人才驿站”、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等就业服务机构,开展多样化创业就业培训;加快建设人才公寓、体育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旅游集散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在企业签约落地过程中及时跟进党建工作,推动党组织设置与项目审批同步提出、充实党员骨干与招收企业职工同步进行、党建阵地与厂房设施同步规划建设,以党组织搭桥整合投资方、承建方及属地资源,共同做好拆迁安置、用工就业、安全生产等工作。项目建成投产后,通过搭建政企联合主题党日活动等平台,建立“理论宣讲+政策解读”“需求采集+建议收集”“问题解决+指导推动”机制,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定制式服务。

  (四)加强精神塑造,推动文化融合

  注重产业功能区精神塑造,增强市民对功能区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推进文明素养、就业技能“双提升”,开设“党建讲坛”,举行“企业开放日”“项目开放日”等企业与社区互动活动,促进失地农民、产业工人、引进人才变新市民。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创新开展创建等活动,增强产业功能区文化软实力和市民归属感。建立党建工作信息平台,建立产业功能区及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信息管理系统,收录企业及其党建工作基本情况和信息,并实现动态管理。同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积极开设网络党校、网上党员之家等活动载体,组织党员在线学习、过网上组织生活。成立党务工作者协会。积极推动产业功能区成立党务工作者协会,通过定期开展主题沙龙、相互观摩、专题培训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有效提高党务工作者整体水平。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青年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五)打破行政壁垒,打造功能平台

  通过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人员组成,打破行政隶属的壁垒,从各自承担的重点工作推进任务中找到利益、价值、感情的共同点,进行资源重构。以党建链引领服务链上各类资源的共享,集中火力破难题,凝聚合力求突破。帮助产业功能区机关基层组织和党员进一步厘清了党建目标任务、作用发挥途径、具体操作流程、晋位升级方向,推动党建工作从“按要求做”向“按需求做”转变。推动党建品牌共创。拓宽党员党组织创先争优的示范引领渠道,推动不同领域党组织之间融合渗透、党建资源共享、组织活动同步进行、党员教育管理齐抓共管,抓党建、创品牌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和极大激发。

周少华  鲍盛基

返回】 【打印